高度近視具有較高的遺傳傾向,其不僅表現在眼軸的過度延長,隨著眼軸對眼部結構的機械拉伸還會導致視網膜周圍病變、視盤改變、后鞏膜葡萄腫及近視性黃斑病變等一系列眼部病變的逐漸形成和進展。高度近視還會導致青光眼、白內障及角膜病等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上述病變將影響視功能,導致日后不可逆的視力損害乃至致盲,因此應重視對視盤改變及后鞏膜葡萄腫的篩查,定期監測眼底、眼壓及晶狀體的變化情況。同時,高度近視可從學習、心理和工作等諸多方面影響個人生活,降低生活質量,增長衛生醫療成本。臨床應提高對高度近視的重視程度,從早期開始預防和控制高度近視的發生發展,以求把高度近視對眼部結構及視功能的影響及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的危害降到最小。
引用本文: 劉尚, 許毓鵬, 許迅. 高度近視對眼部結構及視功能影響的研究現狀與進展.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3, 39(8): 690-69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11102-00624 復制
目前,高度近視被定義為近視屈光度≥6.00 D[1]。據預測,至2050年全球近視患病率將達49.8%,其中高度近視患病率將達9.8%[2]。高度近視不僅會使眼軸過度延長,還會引起一系列眼部并發癥發生風險增加,如視網膜周圍病變、后鞏膜葡萄腫、青光眼、近視性黃斑病變和白內障等,導致不可逆的視力損害乃至致盲[3]。與此同時,高度近視還會引起個人生活及社會層面的損失。因此,現就高度近視對眼部結構及視功能的影響進行全面綜述,以期為日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近視防治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1 高度近視的遺傳性
高度近視可遺傳給后代,有明顯家族聚集性傾向。近視眼一般認為其發生與遺傳和環境均有關系,屬于多因子遺傳[4]。根據各種家族聚集性、雙生子以及后代研究計算出的近視遺傳指數為60%~80%;此外,角膜曲率、眼軸長度等與近視相關的生物參數的遺傳性也得到認可[5]。家系調查顯示,父母近視會增加子女近視風險,凡是家中父母雙方有近視者,其子女近視率(43.6%)明顯高于其他家系;父母一方有近視者,子女近視率居中,為14.9%;父母均無近視者,子女近視率最低,僅7.6%[6]。此外,與中低度近視相比,遺傳因素在高度近視的發生中起更重要的作用。Guggenheim等[7]通過估計近視遺傳度發現,同胞之間高度近視危險度似然比為20.0,而低度近視僅為1.5。
因此,應重視并及早對高度近視家系中兒童青少年進行科學的屈光檢查以及長期隨訪,并盡早、準確地矯正屈光不正。
2 眼軸過度延長
生長發育過程中,隨著身高的增長,眼軸不斷延長,至成年后趨于穩定,因此高度近視眼軸的過快延長主要發生在兒童青少年階段。眼球發育過程中,嬰幼兒期為發育迅速期,3歲左右的幼兒,其眼軸從最初的18 mm增長至23 mm,隨后至14歲眼軸僅增長1 mm;然而,在高度近視兒童中,由于遺傳因素尤其生物力學因素的作用,其在病變早期眼軸即進行性增長,屈光度亦進行性加深[8-9]。關國華等[8]發現,高度近視患者其眼軸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延長,10歲以下者其平均眼軸為25.92 mm,11~20歲者為28.47 mm,而21~30歲者為29.17 mm。此外,有研究分析眼軸增長的百分位數曲線發現,當對應年齡的眼軸在曲線上超過第一個四分位數時,其在隨后的青少年期間發生高度近視的可能性會增加[10]。另外,環境因素如長時間近距離用眼、較少的戶外運動、錯誤的讀寫習慣等也與學齡期近視進展有關[11]。因此,在兒童青少年這個生長發育快速的階段,應加強屈光狀態和眼軸的隨訪,并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如增加戶外活動、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保持正確用眼習慣等來防控高度近視。
此外,除了近視度數在成年后可趨于穩定的單純性高度近視外,隨著年齡增加,近視逐漸進展,眼軸不斷過度增長,伴眼底病變的發生發展,即為病理性近視。而隨著年齡增加,其引起的一系列眼部病變是導致高度近視不可逆性視力損害的主要原因[12]。多項研究顯示,病理性近視患病率隨近視度數的增加而顯著升高,且與年齡的增加相關[13-14]。因此,對成年后眼軸仍進行性延長,近視度數不斷加深的人更應引起重視。
3 視網膜周圍病變
由于眼軸的延長,長時間對眼部結構的機械拉伸和年齡的增長會導致一系列眼部病變的逐漸形成[12]。研究顯示,大部分高度近視患者中存在視網膜周圍病變,其常發生于較年輕個體和近視度數更高的人中[15]。香港一項針對12~18歲高度近視青少年進行的調查研究顯示,視網膜病變中最常見的為近視弧形斑(52.5%)、不壓變白(51.7%)、格子樣變性(5.8%)、囊樣變性(5.0%)和色素變性(4.2%),且眼軸長度大于26.5 mm增加了視網膜病變的發生風險[16]。而隨著年齡的增加,在18~73歲的高度近視人群中,視網膜周圍病變中的色素變性(51.2%)及格子樣變性(12.2%)最為常見[17]。色素變性初期可表現為進行性夜盲,而后周邊視野逐漸缺損縮小,繼續發展為中心視力障礙。格子樣變性繼續進展則是后期發生視網膜脫離(RD)的危險因素之一[18]。RD是視網膜周圍病變中最具視力威脅的病變類型[3],也是最常見威脅視力的視網膜急癥[19]。高度近視與RD,尤其是與孔源性RD緊密相關[20]。孔源性RD是視網膜變性和玻璃體退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周邊視網膜退化是其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約83%的視網膜裂孔與格子樣變性有關,因此高度近視人群因常發生周邊視網膜變性從而增加RD的患病率[21]。研究顯示,屈光度向近視方向每增加6.00 D,RD發生風險增加7.2倍[22]。另一北京流行病學研究也證實孔源性RD與高度近視高度相關[20]。此外,與非近視性RD相比,近視性RD的視覺預后更差[3]。
因此,應從早期對高度近視人群眼底情況進行定期隨訪,對發展過程中可能形成的視網膜裂孔等進行及時干預。
4 后鞏膜葡萄腫
后鞏膜葡萄腫是部分眼底區域的鞏膜及深層的葡萄膜向外擴張膨出,其被認為是高度近視的標志[23]。研究發現,每3位高度近視成人中就有一位存在后鞏膜葡萄腫,其發生率隨近視度數的增加和眼軸的增長而升高[24]。在近視屈光度為8.00 D以上的高度近視人群中約90%存在后鞏膜葡萄腫[25]。北京一項針對近視人群的研究發現,后鞏膜葡萄腫最常發生區域為視盤旁區域,其次為后極部和中央凹區域[13]。此外,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后鞏膜葡萄腫的形態學特征將會逐漸惡化,增加高度近視眼黃斑區的機械張力,從而促進了眼底病變的形成[25]。后鞏膜葡萄腫是形成近視性黃斑病變的危險因素,對視覺相關生活質量會產生不良影響[24, 26]。Zheng等[24]發現,66.0%的后鞏膜葡萄腫患者存在近視性黃斑變性,而在無后鞏膜葡萄腫的患者中,近視性黃斑變性發生率為25.8%。因此,采取相關的必要篩查(如眼部B型超聲)監測后鞏膜葡萄腫的發展對高度近視眼病,尤其是防止近視性黃斑病變的進展具有重要價值。
5 近視性黃斑病變
由于年齡的衰老,眼部逐漸老化,加之高度近視引起的眼部病變的逐漸進展,因此高度近視后期較易發生近視性黃斑病變。研究顯示,近視性黃斑病變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進展[27]。近視性黃斑病變根據最新的萎縮、牽拉和新生血管分類方法可分為萎縮性近視黃斑病變(AMM)、新生血管性近視黃斑病變和近視牽引性黃斑病變(MTM)。AMM包括豹紋狀眼底、脈絡膜視網膜萎縮和黃斑萎縮;新生血管性近視黃斑病變包括漆裂紋、脈絡膜新生血管(CNV)和Fuchs斑;MTM包括黃斑劈裂、中心凹脫離、黃斑裂孔和視網膜脫離[28]。近視性黃斑病變在各個國家和地區患病率不同,Haarman等[3]匯總各地區近視性黃斑病變患病情況分析發現,高度近視人群中其患病率為13.3%~65.4%。新加坡一項對40歲以上高度近視成年人中各種近視性黃斑病變的發生率,脈絡膜視網膜萎縮、漆裂紋、視網膜出血和活動性CNV分別為19.3%、1.8%、0.9%、0.9%;視盤改變中,視盤旁萎縮、視盤傾斜分別為81.2%、57.4%。脈絡膜視網膜萎縮及視盤旁萎縮發生率隨年齡的增加而提高[29]。在中國臺灣的研究中,老年人(年齡≥65歲)近視性黃斑病變的發病率約3.0%,在高度近視中其發病率約73.0%,比澳洲藍山研究得到的結果(25.0%)要高,近視性黃斑病變的平均分級約為M3[30]。這提示,相比白種人國家,中國高度近視人群受到近視性黃斑病變的影響要更大。
近視性黃斑病變可引起視力進行性下降、視物遮擋、視物變形、色覺異常和對比敏感度下降。在高度近視人群中,近視性黃斑病變是最主要的引起視力損害的原因,占38.9%[31]。在一項東亞地區的研究中提示其是引起單眼盲的首要因素[32]。Shih等[33]在中國臺灣進行的隨訪研究顯示,超過50%的40歲以上近視性黃斑病變人群,其最佳矯正視力在十年內下降超過Snellen視力表中的2行,而無黃斑病變人群中發生上述情況者僅有3%。豹紋狀眼底是近視性黃斑病變病程中的最早期病變,是視網膜脈絡膜發生改變的重要臨床指標[34]。當豹紋狀眼底隨時間進一步進展,則會出現更嚴重的病變如彌漫性萎縮、斑片樣萎縮及漆裂紋[35]。隨后上述病變可能會進一步發展為CNV,從而引起黃斑萎縮及Fuchs斑的形成[36]。此外,視網膜劈裂可存在于上述各期黃斑病變中,其中最常見于彌漫性脈絡膜視網膜萎縮期[37]。CNV是高度近視患者中心視力下降的最常見原因,89%的患者在發病5年內有明顯的視力損害[4]。因此需要格外重視近視性黃斑病變。
6 視盤異常
隨著高度近視眼軸的過度延長,其視盤外觀往往發生改變,具有特征性。研究表明,視盤傾斜的患病率在近視人群中增加,且患病率隨著近視度數的增加而增長[38]。視盤傾斜與高度近視發生密切相關,且傾斜度隨眼軸的延長而增大[39]。此外,視盤旁萎縮弧在高度近視中也較為常見,視盤傾斜提高視盤旁萎縮弧的發生率,且其與近視度數的上升有著緊密聯系[38]。在近視早期即可出現視盤改變,新加坡一項針對12~16歲高度近視青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其視盤傾斜發生率約為37%[38]。另一項對新加坡中老年人的研究結果則顯示,視盤傾斜發生率為57.4%,視盤旁萎縮弧發生率為81.2%[29]。若視盤旁萎縮弧逐漸擴大,累及黃斑區,可造成明顯的視力下降。且與無近視性視網膜病變者相比,患近視性視網膜病變者通常具有視盤傾斜外觀[40]。此外,視盤傾斜是高度近視患者后期易發展為青光眼的危險因素之一[41]。因此,視盤傾斜可作為高度近視的危害前表現,應用于早期的篩查和隨訪中,為預防和控制之后產生的近視性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視神經損害提供幫助。
7 青光眼
大量研究發現,高度近視可增加患青光眼尤其是開角型青光眼(OAG)的風險[42-43]。近視與OAG之間的關系隨著近視度數的升高而增強[3]。北京一項關于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相關性的研究發現,≥40歲的中老年人中,高度近視組(近視屈光度6.00 D以上)青光眼發病率高于中低度近視組,近視患者青光眼發病率高于正視及遠視組[44]。一項meta分析表明,近視度數每增加1.00 D,青光眼發生風險增加約20%,且發生風險在高度近視中增加更快[45]。此外,近視屈光度6.00 D以上是青光眼視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44]。同時,近視屈光度是OAG中視野缺失進展的危險因素[46]。Chen等[47]發現,高度近視患眼中Schlemm管的直徑和面積增大,小梁網厚度減小,可能與OAG的發生緊密相關。眾所周知,青光眼為一類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僅2020年,全球由青光眼導致的中到重度視力損害共有450萬人,導致的盲共有320萬人[48]。因此,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的關系不容忽視,應在高度近視青光眼患者早期即對眼壓、視神經纖維層厚度及視野等進行監測隨訪,加強疾病早期干預,防止后期視神經萎縮及視野缺損的進展。
8 白內障
多項研究表明,高度近視是白內障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49-50]。研究發現,高度近視眼的晶狀體處在高氧環境中,引起氧化應激的增加和抗氧化酶的減少,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導致白內障更早的發病和嚴重程度增加[51]。高度近視容易并發后囊性白內障和核性白內障,而與皮質性白內障無關[3]。澳洲藍山研究通過對49歲以上中老年人在10年后進行隨訪發現,高度近視與白內障發病相關,其提高了核性白內障及后囊性白內障的發病率,同時提高了需進行白內障手術治療的發生率[49]。另一項基于3 271名40歲以上澳大利亞人的流行病學研究也證實,近視與白內障發病率增高有關,尤其是核性白內障與近視緊密相關,近視明顯提高了40~49歲中年人核性白內障的患病風險[52]。白內障是世界范圍內導致視力損害的第二大因素,也是致盲的首要原因[53-54]。因此,高度近視也會通過促進并發性白內障的形成造成視覺損傷。
因此,應重視高度近視的隨訪工作,定期進行眼部相關檢查,監測眼底及晶狀體情況,以求在病變早期即可對其進行相應處理,防止其進一步進展。
9 角膜病
研究發現,佩戴軟性接觸鏡的高度近視患者其角膜病的發生率增加,可引起的角膜病包括角膜染色、角膜緣充血和角膜血管翳等[55-56]。與佩戴接觸鏡的低度近視患者相比,近視屈光度大于5.00 D的患者佩戴接觸鏡后角膜染色和角膜血管翳的發生率增加[55]。角膜緣充血、角膜血管翳等角膜病的發生與接觸鏡形成的缺氧環境有關,而高度近視患者其接觸鏡中心厚度更厚,更易造成缺氧環境[57]。發生上述情況的患者可表現出眼部不適、畏光和視力下降等臨床表現,且與低度近視者相比,高度近視者對接觸鏡的依賴程度更高[55-56],因此應加強對佩戴接觸鏡的高度近視患者的眼部檢查和管理。
10 其他
高度近視不僅會對眼部結構及視功能產生一系列危害,其也會對個人生活產生影響,并增加社會負擔。在生活方面,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全球視力報告顯示,視力損害可影響學齡期兒童的學習水平和自尊;高度近視還可對兒童及成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58-59]。在工作中,高度近視的存在會對報考專業和職業的選擇產生影響,如不宜選擇劇烈運動職業、近距離工作時間較長、較精細的職業以及對視力及體力要求高的職業,盡管經準分子激光手術矯正后,可選職業范圍增大,但仍無法從事一些特定航空及軍事專業,如空海軍飛行員以及潛艇人員、空降兵、特種部隊條件兵等。在社會方面,高度近視及其引起的視力損害和盲會削弱社會生產力從而造成巨大的社會經濟負擔[60];同時增加社會衛生醫療預算[61-62]。
11 小結與展望
高度近視對眼睛本身、個人生活和社會均有危害。高度近視不僅會導致眼軸的過度延長,隨著眼軸長時間對眼部結構的機械拉伸還會導致視網膜周圍病變、視盤改變、后鞏膜葡萄腫及近視性黃斑病變等一系列眼部病變的逐漸形成;此外,高度近視還會導致青光眼、白內障及角膜病等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從而影響視功能,導致日后不可逆的視力損害乃至致盲,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嚴重影響。因此,總體而言,預防為主,全社會要給孩子適當輕松的近視認知氛圍,提供必要的預防預算支持;學校提供良好的環境設施,加強用眼教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家庭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合理引導培養孩子正確的用眼習慣,早期進行屈光矯正;孩子自身要有預防近視的觀念,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正確認識近視的概念。對于成年人,應重視早期病變如視盤改變、視網膜周圍病變及后鞏膜葡萄腫的篩查和隨訪工作,同時應定期進行眼底及晶狀體的相關檢查。綜上,應提高對高度近視的重視程度,從早期開始預防和控制高度近視的發生發展,以求把高度近視對眼部結構及視功能的影響及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的危害降到最小。
目前,高度近視被定義為近視屈光度≥6.00 D[1]。據預測,至2050年全球近視患病率將達49.8%,其中高度近視患病率將達9.8%[2]。高度近視不僅會使眼軸過度延長,還會引起一系列眼部并發癥發生風險增加,如視網膜周圍病變、后鞏膜葡萄腫、青光眼、近視性黃斑病變和白內障等,導致不可逆的視力損害乃至致盲[3]。與此同時,高度近視還會引起個人生活及社會層面的損失。因此,現就高度近視對眼部結構及視功能的影響進行全面綜述,以期為日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近視防治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1 高度近視的遺傳性
高度近視可遺傳給后代,有明顯家族聚集性傾向。近視眼一般認為其發生與遺傳和環境均有關系,屬于多因子遺傳[4]。根據各種家族聚集性、雙生子以及后代研究計算出的近視遺傳指數為60%~80%;此外,角膜曲率、眼軸長度等與近視相關的生物參數的遺傳性也得到認可[5]。家系調查顯示,父母近視會增加子女近視風險,凡是家中父母雙方有近視者,其子女近視率(43.6%)明顯高于其他家系;父母一方有近視者,子女近視率居中,為14.9%;父母均無近視者,子女近視率最低,僅7.6%[6]。此外,與中低度近視相比,遺傳因素在高度近視的發生中起更重要的作用。Guggenheim等[7]通過估計近視遺傳度發現,同胞之間高度近視危險度似然比為20.0,而低度近視僅為1.5。
因此,應重視并及早對高度近視家系中兒童青少年進行科學的屈光檢查以及長期隨訪,并盡早、準確地矯正屈光不正。
2 眼軸過度延長
生長發育過程中,隨著身高的增長,眼軸不斷延長,至成年后趨于穩定,因此高度近視眼軸的過快延長主要發生在兒童青少年階段。眼球發育過程中,嬰幼兒期為發育迅速期,3歲左右的幼兒,其眼軸從最初的18 mm增長至23 mm,隨后至14歲眼軸僅增長1 mm;然而,在高度近視兒童中,由于遺傳因素尤其生物力學因素的作用,其在病變早期眼軸即進行性增長,屈光度亦進行性加深[8-9]。關國華等[8]發現,高度近視患者其眼軸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延長,10歲以下者其平均眼軸為25.92 mm,11~20歲者為28.47 mm,而21~30歲者為29.17 mm。此外,有研究分析眼軸增長的百分位數曲線發現,當對應年齡的眼軸在曲線上超過第一個四分位數時,其在隨后的青少年期間發生高度近視的可能性會增加[10]。另外,環境因素如長時間近距離用眼、較少的戶外運動、錯誤的讀寫習慣等也與學齡期近視進展有關[11]。因此,在兒童青少年這個生長發育快速的階段,應加強屈光狀態和眼軸的隨訪,并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如增加戶外活動、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保持正確用眼習慣等來防控高度近視。
此外,除了近視度數在成年后可趨于穩定的單純性高度近視外,隨著年齡增加,近視逐漸進展,眼軸不斷過度增長,伴眼底病變的發生發展,即為病理性近視。而隨著年齡增加,其引起的一系列眼部病變是導致高度近視不可逆性視力損害的主要原因[12]。多項研究顯示,病理性近視患病率隨近視度數的增加而顯著升高,且與年齡的增加相關[13-14]。因此,對成年后眼軸仍進行性延長,近視度數不斷加深的人更應引起重視。
3 視網膜周圍病變
由于眼軸的延長,長時間對眼部結構的機械拉伸和年齡的增長會導致一系列眼部病變的逐漸形成[12]。研究顯示,大部分高度近視患者中存在視網膜周圍病變,其常發生于較年輕個體和近視度數更高的人中[15]。香港一項針對12~18歲高度近視青少年進行的調查研究顯示,視網膜病變中最常見的為近視弧形斑(52.5%)、不壓變白(51.7%)、格子樣變性(5.8%)、囊樣變性(5.0%)和色素變性(4.2%),且眼軸長度大于26.5 mm增加了視網膜病變的發生風險[16]。而隨著年齡的增加,在18~73歲的高度近視人群中,視網膜周圍病變中的色素變性(51.2%)及格子樣變性(12.2%)最為常見[17]。色素變性初期可表現為進行性夜盲,而后周邊視野逐漸缺損縮小,繼續發展為中心視力障礙。格子樣變性繼續進展則是后期發生視網膜脫離(RD)的危險因素之一[18]。RD是視網膜周圍病變中最具視力威脅的病變類型[3],也是最常見威脅視力的視網膜急癥[19]。高度近視與RD,尤其是與孔源性RD緊密相關[20]。孔源性RD是視網膜變性和玻璃體退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周邊視網膜退化是其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約83%的視網膜裂孔與格子樣變性有關,因此高度近視人群因常發生周邊視網膜變性從而增加RD的患病率[21]。研究顯示,屈光度向近視方向每增加6.00 D,RD發生風險增加7.2倍[22]。另一北京流行病學研究也證實孔源性RD與高度近視高度相關[20]。此外,與非近視性RD相比,近視性RD的視覺預后更差[3]。
因此,應從早期對高度近視人群眼底情況進行定期隨訪,對發展過程中可能形成的視網膜裂孔等進行及時干預。
4 后鞏膜葡萄腫
后鞏膜葡萄腫是部分眼底區域的鞏膜及深層的葡萄膜向外擴張膨出,其被認為是高度近視的標志[23]。研究發現,每3位高度近視成人中就有一位存在后鞏膜葡萄腫,其發生率隨近視度數的增加和眼軸的增長而升高[24]。在近視屈光度為8.00 D以上的高度近視人群中約90%存在后鞏膜葡萄腫[25]。北京一項針對近視人群的研究發現,后鞏膜葡萄腫最常發生區域為視盤旁區域,其次為后極部和中央凹區域[13]。此外,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后鞏膜葡萄腫的形態學特征將會逐漸惡化,增加高度近視眼黃斑區的機械張力,從而促進了眼底病變的形成[25]。后鞏膜葡萄腫是形成近視性黃斑病變的危險因素,對視覺相關生活質量會產生不良影響[24, 26]。Zheng等[24]發現,66.0%的后鞏膜葡萄腫患者存在近視性黃斑變性,而在無后鞏膜葡萄腫的患者中,近視性黃斑變性發生率為25.8%。因此,采取相關的必要篩查(如眼部B型超聲)監測后鞏膜葡萄腫的發展對高度近視眼病,尤其是防止近視性黃斑病變的進展具有重要價值。
5 近視性黃斑病變
由于年齡的衰老,眼部逐漸老化,加之高度近視引起的眼部病變的逐漸進展,因此高度近視后期較易發生近視性黃斑病變。研究顯示,近視性黃斑病變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進展[27]。近視性黃斑病變根據最新的萎縮、牽拉和新生血管分類方法可分為萎縮性近視黃斑病變(AMM)、新生血管性近視黃斑病變和近視牽引性黃斑病變(MTM)。AMM包括豹紋狀眼底、脈絡膜視網膜萎縮和黃斑萎縮;新生血管性近視黃斑病變包括漆裂紋、脈絡膜新生血管(CNV)和Fuchs斑;MTM包括黃斑劈裂、中心凹脫離、黃斑裂孔和視網膜脫離[28]。近視性黃斑病變在各個國家和地區患病率不同,Haarman等[3]匯總各地區近視性黃斑病變患病情況分析發現,高度近視人群中其患病率為13.3%~65.4%。新加坡一項對40歲以上高度近視成年人中各種近視性黃斑病變的發生率,脈絡膜視網膜萎縮、漆裂紋、視網膜出血和活動性CNV分別為19.3%、1.8%、0.9%、0.9%;視盤改變中,視盤旁萎縮、視盤傾斜分別為81.2%、57.4%。脈絡膜視網膜萎縮及視盤旁萎縮發生率隨年齡的增加而提高[29]。在中國臺灣的研究中,老年人(年齡≥65歲)近視性黃斑病變的發病率約3.0%,在高度近視中其發病率約73.0%,比澳洲藍山研究得到的結果(25.0%)要高,近視性黃斑病變的平均分級約為M3[30]。這提示,相比白種人國家,中國高度近視人群受到近視性黃斑病變的影響要更大。
近視性黃斑病變可引起視力進行性下降、視物遮擋、視物變形、色覺異常和對比敏感度下降。在高度近視人群中,近視性黃斑病變是最主要的引起視力損害的原因,占38.9%[31]。在一項東亞地區的研究中提示其是引起單眼盲的首要因素[32]。Shih等[33]在中國臺灣進行的隨訪研究顯示,超過50%的40歲以上近視性黃斑病變人群,其最佳矯正視力在十年內下降超過Snellen視力表中的2行,而無黃斑病變人群中發生上述情況者僅有3%。豹紋狀眼底是近視性黃斑病變病程中的最早期病變,是視網膜脈絡膜發生改變的重要臨床指標[34]。當豹紋狀眼底隨時間進一步進展,則會出現更嚴重的病變如彌漫性萎縮、斑片樣萎縮及漆裂紋[35]。隨后上述病變可能會進一步發展為CNV,從而引起黃斑萎縮及Fuchs斑的形成[36]。此外,視網膜劈裂可存在于上述各期黃斑病變中,其中最常見于彌漫性脈絡膜視網膜萎縮期[37]。CNV是高度近視患者中心視力下降的最常見原因,89%的患者在發病5年內有明顯的視力損害[4]。因此需要格外重視近視性黃斑病變。
6 視盤異常
隨著高度近視眼軸的過度延長,其視盤外觀往往發生改變,具有特征性。研究表明,視盤傾斜的患病率在近視人群中增加,且患病率隨著近視度數的增加而增長[38]。視盤傾斜與高度近視發生密切相關,且傾斜度隨眼軸的延長而增大[39]。此外,視盤旁萎縮弧在高度近視中也較為常見,視盤傾斜提高視盤旁萎縮弧的發生率,且其與近視度數的上升有著緊密聯系[38]。在近視早期即可出現視盤改變,新加坡一項針對12~16歲高度近視青少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其視盤傾斜發生率約為37%[38]。另一項對新加坡中老年人的研究結果則顯示,視盤傾斜發生率為57.4%,視盤旁萎縮弧發生率為81.2%[29]。若視盤旁萎縮弧逐漸擴大,累及黃斑區,可造成明顯的視力下降。且與無近視性視網膜病變者相比,患近視性視網膜病變者通常具有視盤傾斜外觀[40]。此外,視盤傾斜是高度近視患者后期易發展為青光眼的危險因素之一[41]。因此,視盤傾斜可作為高度近視的危害前表現,應用于早期的篩查和隨訪中,為預防和控制之后產生的近視性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視神經損害提供幫助。
7 青光眼
大量研究發現,高度近視可增加患青光眼尤其是開角型青光眼(OAG)的風險[42-43]。近視與OAG之間的關系隨著近視度數的升高而增強[3]。北京一項關于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相關性的研究發現,≥40歲的中老年人中,高度近視組(近視屈光度6.00 D以上)青光眼發病率高于中低度近視組,近視患者青光眼發病率高于正視及遠視組[44]。一項meta分析表明,近視度數每增加1.00 D,青光眼發生風險增加約20%,且發生風險在高度近視中增加更快[45]。此外,近視屈光度6.00 D以上是青光眼視神經病變的危險因素[44]。同時,近視屈光度是OAG中視野缺失進展的危險因素[46]。Chen等[47]發現,高度近視患眼中Schlemm管的直徑和面積增大,小梁網厚度減小,可能與OAG的發生緊密相關。眾所周知,青光眼為一類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僅2020年,全球由青光眼導致的中到重度視力損害共有450萬人,導致的盲共有320萬人[48]。因此,高度近視與青光眼的關系不容忽視,應在高度近視青光眼患者早期即對眼壓、視神經纖維層厚度及視野等進行監測隨訪,加強疾病早期干預,防止后期視神經萎縮及視野缺損的進展。
8 白內障
多項研究表明,高度近視是白內障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49-50]。研究發現,高度近視眼的晶狀體處在高氧環境中,引起氧化應激的增加和抗氧化酶的減少,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導致白內障更早的發病和嚴重程度增加[51]。高度近視容易并發后囊性白內障和核性白內障,而與皮質性白內障無關[3]。澳洲藍山研究通過對49歲以上中老年人在10年后進行隨訪發現,高度近視與白內障發病相關,其提高了核性白內障及后囊性白內障的發病率,同時提高了需進行白內障手術治療的發生率[49]。另一項基于3 271名40歲以上澳大利亞人的流行病學研究也證實,近視與白內障發病率增高有關,尤其是核性白內障與近視緊密相關,近視明顯提高了40~49歲中年人核性白內障的患病風險[52]。白內障是世界范圍內導致視力損害的第二大因素,也是致盲的首要原因[53-54]。因此,高度近視也會通過促進并發性白內障的形成造成視覺損傷。
因此,應重視高度近視的隨訪工作,定期進行眼部相關檢查,監測眼底及晶狀體情況,以求在病變早期即可對其進行相應處理,防止其進一步進展。
9 角膜病
研究發現,佩戴軟性接觸鏡的高度近視患者其角膜病的發生率增加,可引起的角膜病包括角膜染色、角膜緣充血和角膜血管翳等[55-56]。與佩戴接觸鏡的低度近視患者相比,近視屈光度大于5.00 D的患者佩戴接觸鏡后角膜染色和角膜血管翳的發生率增加[55]。角膜緣充血、角膜血管翳等角膜病的發生與接觸鏡形成的缺氧環境有關,而高度近視患者其接觸鏡中心厚度更厚,更易造成缺氧環境[57]。發生上述情況的患者可表現出眼部不適、畏光和視力下降等臨床表現,且與低度近視者相比,高度近視者對接觸鏡的依賴程度更高[55-56],因此應加強對佩戴接觸鏡的高度近視患者的眼部檢查和管理。
10 其他
高度近視不僅會對眼部結構及視功能產生一系列危害,其也會對個人生活產生影響,并增加社會負擔。在生活方面,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全球視力報告顯示,視力損害可影響學齡期兒童的學習水平和自尊;高度近視還可對兒童及成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58-59]。在工作中,高度近視的存在會對報考專業和職業的選擇產生影響,如不宜選擇劇烈運動職業、近距離工作時間較長、較精細的職業以及對視力及體力要求高的職業,盡管經準分子激光手術矯正后,可選職業范圍增大,但仍無法從事一些特定航空及軍事專業,如空海軍飛行員以及潛艇人員、空降兵、特種部隊條件兵等。在社會方面,高度近視及其引起的視力損害和盲會削弱社會生產力從而造成巨大的社會經濟負擔[60];同時增加社會衛生醫療預算[61-62]。
11 小結與展望
高度近視對眼睛本身、個人生活和社會均有危害。高度近視不僅會導致眼軸的過度延長,隨著眼軸長時間對眼部結構的機械拉伸還會導致視網膜周圍病變、視盤改變、后鞏膜葡萄腫及近視性黃斑病變等一系列眼部病變的逐漸形成;此外,高度近視還會導致青光眼、白內障及角膜病等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從而影響視功能,導致日后不可逆的視力損害乃至致盲,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嚴重影響。因此,總體而言,預防為主,全社會要給孩子適當輕松的近視認知氛圍,提供必要的預防預算支持;學校提供良好的環境設施,加強用眼教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家庭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合理引導培養孩子正確的用眼習慣,早期進行屈光矯正;孩子自身要有預防近視的觀念,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正確認識近視的概念。對于成年人,應重視早期病變如視盤改變、視網膜周圍病變及后鞏膜葡萄腫的篩查和隨訪工作,同時應定期進行眼底及晶狀體的相關檢查。綜上,應提高對高度近視的重視程度,從早期開始預防和控制高度近視的發生發展,以求把高度近視對眼部結構及視功能的影響及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的危害降到最小。